信仰討論:禪門公案
- by Admin
我們在一千多年後回顧這段禪宗歷史, 自然事後孔明。但如果唐宋時代的禪宗生於今日香港, 你又有何高見?何去何從?
夏菽 (4.9.2023)
一、六祖與「壇經」
識字不多的南蠻人慧能 (廣東人), 以「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擊敗弘忍大弟子神秀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贏得師傅弘忍衣砵相傳。
可是, 作為一門之掌的弘忍卻囑咐慧能連夜快逃亡, 以免神秀對他不利。逃亡中, 真有大批人來追殺, 險象橫生, 幸得神通力解圍。很似武俠小說。
慧能回到家鄉, 將禪宗發揚光大, 從此禪分南北, 北秀南能… 這都是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 首先記述在慧能徒孫輩所寫的《壇經》中。
二、 「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書是真的, 故事是假的。歷史上已有不少人指出故事纯屬捏造, 是慧能徒弟神會, 或神會的徒弟為挑戰北宗權威、詆毀神秀之作。(有可能不關慧能事)
後神秀被武則天迎入兩京, 確立了「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地位, 風頭一時無倆。慧能一系仍在南方寂寂無聞。其時, 禪門沒有南北之分, 雙方亦未見交惡。
三十年後, 神秀、慧能早已圓寂, 南宗傳至神會, 力量壯大, 乃召開「無遮大會」, 攻擊北宗非正统, 並捏造佛陀將糞掃衣傳給大迦葉, 再由達摩帶至中土, 最後由弘忍傳給慧能, 堅持禪宗第六代掌門應是慧能而不是神秀。
熊逸在《思辯的禪趣–《壇經》視野下的世界秩序》(2011)像偵探查案一樣, 抽絲剝繭, 逐點指出《壇經》處處犯駁。
三、流民宗教
不過故事有兩點應該是真的。一是禪宗起於民間, 融合了儒道文化, 因此符合本土需求。而神秀則偏離了此民間路線。
禪宗起源於流民之中, 戰亂人民流離失所, 朝庭又幾次打擊佛教,僧人四散, 或還俗, 或匿居山野。初起的禪宗便以這些人為對象。後擴大到一般庶族或失意文人。
禪定本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之一, 佛教傳入中土時, 常雜染怪力神通以吸引信眾。而達摩所創禪法, 卻是一道清泉, 不沾鬼神, 只求修練, 代代相傳, 至弘忍已五代。
達摩原是游行僧, 活動於民間, 不依貴族、政權, 開闢山頭, 自行耕種, 故能獨立思考, 活潑創新, 摒棄繁文縟節。所以神會質問:神秀貴為帝師, 請問禪宗的五位先祖有這樣的事嗎?
意思是神秀已變質了, 不再為人民服務。這是事實, 北宗難以辯駁。
四、佛教革命
第二點是, 由達摩傳至四祖道信, 進一步將「人人均有佛性」的觀點融入禪法, 就是說無需刻意修讀經書或尋求修練方法, 只要安心、靜心, 不受外界影响便可, 在家日常修行也可, 因佛性本在心中, 不會因人的貴賤有別。於是更受一般民眾歡迎(尤其寒門士庶)。
但神會或他的徒弟誇張地渲染慧能目不識丁, 只憑本心, 一頓便達佛性。說法是過了。
可是有不同記載, 說慧能亦能閱讀經書, 對佛學有一定認識。也許慧能學識不高, 但神會為了突出南禪特性, 說慧能不識字, 便有嘩衆取寵之嫌。
實際上禪宗的特色, 不論南禪或北禪, 都是放棄了佛教自部派時代以來的繁瑣哲學, 簡化戒律, 讓一般人可修練, 而且吸收儒道著重人生及實踐的樂觀精神, 一改印度佛教厭世離苦情緒, 所以被後世譽為一場「佛教革命」或「佛教的中國化運動」。
五、成為主流
南禪發展下去的一個特色是禪師棄用傳统講經方式, 改用師徒互相質問對答。這種生活化, 鼓勵自由思考的批判方式, 令人耳目一新。
但南禪創作出所謂「拈花微笑」、「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極端形式。這在慧能甚到神會時代, 恐怕還未至此。但經神會徒子徒孫渲染後, 後繼者「青出於藍」, 到唐末宋初, 禪學已淪為一場無內容的文字游戲, 禪師離經叛道, 燒經駡佛, 為大衆摒棄。
神會在「無遮大會」上總結出「南頓(悟)北漸(悟)」的觀點未必公允。但歷史發展下來, 隨著南禪取得勝利, 頓悟成為了中國大乘佛教主流。當然亦配合了民粹主義發展的需要。結果, 最不修經、最不重視知識的淨土宗與禪宗融合, 成為日後中國佛教主流。
諷刺的是, 南禪傳至唐末, 又與政權或地方勢力结合。到宋代, 高僧大德, 又多淪為皇室御用。
六、最後的失敗
為甚麼像宿命一樣, 總逃不出政權羅網? 孫昌武在《禪宗十五講》(2018)總結禪宗的貢獻及失敗時說:
「在中國大一統的國家統治體制下, 宗教神權必須屈從於世俗政權。作為“宗教革命”的禪宗在兩個層面突破這個界限(…)一方面是在觀念上肯定每個平凡人“自性”的絕對性質, 進而在實踐中擺脫一切外在的控制與束缚, 創建一個“明心見性”的非政治化、非倫理化、非經院化的新佛教」
其次是:「否定外來佛教對於超然神怪境界的佛性、涅槃、淨土等等的追求, 創建一個依靠“自力”、成就“自度”的人本的、理性的宗教」
「但是在中國, 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體制不可撼動(…)禪宗這樣試圖在根本上“革新”佛教的嘗試必然失敗」
「 (禪宗) 最終成為披著宗教外衣的少數知識精英的主觀玄想, 或者說是他們內心創造的理想境界(….)在強大的社會體制的壓力下它避免不了破滅的命運。」
七、思考
我們在一千多年後回顧這段禪宗歷史, 自然事後孔明。但如果唐宋時代的禪宗生於今日香港, 你又有何高見?何去何從?
如果基層團體(早期禪門)是負有啟蒙及教育的角色, 那在目前處境下, 應否遠離政權, 獨立開創自主的思考空間更為有益?像早期的達摩、道信, 寧棄社會地位?曝光率及議會資源?
香港的禪門(社會團體), 在經歷過近四十年的議會路線後, 應如何總結? 今天的衰落, 是否像歷史上的禪宗衰落般, 因政權、社會體制的壓迫? 有沒有自身的錯誤值得檢討 ? 像後期的禪宗一樣?
建立開放的主體性, 推動自由、理性的人生觀, 是否是對治過去十年混亂的對策? 但如何又不會陷入一種知識分子的玄想 ?
有請各位禪師!
我們在一千多年後回顧這段禪宗歷史, 自然事後孔明。但如果唐宋時代的禪宗生於今日香港, 你又有何高見?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