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創傷後遺症」–人類心理地貌的扁平化與美國化
- by Admin
作者最精彩是分析了「創傷後遺症」是如何從反越戰運動中誕生, 後來如何變質, 變成美國文化霸權擴張的工具
夏菽
今天「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以下簡稱「創傷後遺症」) 彷彿已成為全球共識。每有重大災害發生, 必有醫護人員駐場, 為「創傷後遺症」患者輔導及治療。
根據《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界定, 個體經歷創傷事件, 若持續產生強烈的恐懼感、無助感, 出現持續閃回、對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表現異常麻木、逃避、激動等, 持續一個月以上造成社會功能損害, 便屬患上「創傷後遺症」。
專家認為, 災害造成直接生命損失及肢體損傷的人數往往不及心理創傷的嚴重。舉例說, 2022年Mirror 演唱會發生屏幕墜下意外, 有學者推算, 將有27萬人會患上「創傷後遺症」。這個推算曾引起爭論。
當災難發生後, 譬如戰禍或地震, 無數心理醫護人員 (不少屬義務性質) 奔赴災區, 協助災民, 你有何感覺? 沃斯特擔心:心理救援隊不特不能協助災民, 反破壞當地的心理治療機制, 產生嚴重後果。為何這樣說?
他以2004年有25萬人罹難的南亞海嘯為例, 各國的心理及輔導人員立即飛赴災區, 進行災後心理輔導。此事刻不容緩, 專家估計當地將有20%人口患上「創傷後遺症」。
這些心理學家及輔導人員受西方教育, 尤其受美國訓練 (「創傷後遺症」無論是理論或實踐美國都發展得最蓬勃)。美國學派發展出一套論述, 包括越早輔導越為有效, 最好第一時間進駐現場, 稱為「心理急救」。治療方法是引導患者說出受災時的情況, 以抒發內心的恐懼及抑鬱。
但作者發現, 雖然這些湧往現場不少是專業人員, 但他們對當地文化、語言大都不掌握, 需要非專業的翻譯協助溝通 (如導遊, 他們對如何翻譯心理學術語一竅不通)。然後又在第一時間進行輔導。譬如一個20人的隊伍據稱在四天內便為1724人提供了心理治療與諮詢服務。
這或証明了災民有這種需要。但作者發現, 其實很多當地人並不了解輔導的作用, 以為回答了輔導員問題, 就可以得到救濟品。也有一些心水清, 知道如果「答對」了問卷, 證明問題嚴重, 能吸引更多的國際援助。
究竟當地民眾的災後心理創傷有幾嚴重呢 ? 有記者問救援隊專家:當地小朋友如何?專家回答:這些小朋友對災難都不說甚麼, 他們希望快點回校上課。這反映了他們的創傷很嚴重。他們把恐懼抑壓, 這些將在他們成長之後爆發出來。
作者質疑這種預設的說法。但這並不表示作者認為災害沒有造成民眾心理創傷, 而是說千百年來, 民眾都有一些舒緩壓力的方法。以斯里蘭卡為例, 這個飽歷戰火蹂躪的地方, 居民不是佛教徒, 就是印度教徒, 還有少量的基督徒, 宗教從很久以前就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精神及心理輔導。但「飛來的」心理及輔導員卻很少找當地的宗教團體瞭解及合作。
作者說, 這涉及幾個原因。第一, 以美國為首的心理學認為, 心理學家及輔導員應中立於宗教和政治立場外。第二, 認為人類的精神和心理有著共性, 這些共性是超乎文化與宗教的。第三, 他們認為像斯里蘭卡這些地區, 並不存在一種科學及現代的心理治療方法。所以不問也罷。
這便造成嚴重後果。救援隊以一種權威姿態, 空降到受災地區。以一種科學及國際標準的態度介入, 背後更有不斷的救濟物資作後台, 於是民眾便不再需要找傳統的治療方法。傳統的心理治療走向沒落。
但救援隊能夠真的幫助災民舒緩心理上的創傷嗎? 傳統治療方法源自當地社會的文化與習俗, 但外來的心理治療卻無視這些。有當地的研究指, 災民的「創傷後遺症」與西方的 (姑且這樣說) 有很大的分別。「創傷後遺症」是一種表達, 你首要知道它想表達甚麼?繞開文化便難以理解。
在當地, 災後的心理困擾主要源於災民的社會關係被打亂了, 而社會關係是他賴以生存及生產意義的地方。但根據西方的定義, 「創傷後遺症」卻純粹是個人及内心的。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一位輔導員向求助者解釋她應先照顧好自己, 才能照顧其他人:就好像航空事故中, 你必須先戴上氧氣罩, 然後才幫你的孩子戴氧氣罩。這對求助者來說, 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這不純粹是東西方的分別。作者最精彩是分析了「創傷後遺症」是如何從反越戰運動中誕生, 及後來如何一步一步變質, 最後變成美國文化霸權擴張的工具。
「創傷後遺症」在美國被推上前台, 是緣於反越戰運動。當時反戰分子譴責政府發動戰爭, 把青年人推上火線, 事後又把退伍軍人出賣。反戰分子借用「創傷後遺症」彰顯越戰的不公義, 但他們從未想過要把它變成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心理疾病。
但為著爭取退伍軍人的權益, 他們接納其他弱勢社群的建議, 把「創傷後遺症」擴闊至更大範圍。於是「創傷後遺症」便失去了它反戰的政治含義。今天, 從阿富汗回國的士兵, 若有任何情緒問題, 被斷定為「創傷後遺症」, 意味著有病的是士兵, 不是國家。
當下, 「創傷後遺症」以個人的內心作為指標, 擴展到世界各地;但為何以個人及內心為定位呢? 這其實是美國社會精神狀況的反映, 有人稱為「後現代狀況」。現在這種後現代的疾病定義擴展到全球各地, 它帶來的第一個作用, 便是打擊了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並在藥廠及醫療財團配合下, 將當地納入資本主義全球化之中。
參考伊森.沃特斯 (Ethan Watters)《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2016)第二章:〈斯里蘭卡–帶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浪潮〉。
作者最精彩是分析了「創傷後遺症」是如何從反越戰運動中誕生, 後來如何變質, 變成美國文化霸權擴張的工具 夏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