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反思:從蔣介石到澤連斯基
- by Admin
大人物的運籌帷幄亦往往一廂情願。中、日、俄、烏同樣發生兵變, 改變了局面。中央政府無法控制
夏菽 20.7.2023
我看蔣介石始於俄烏戰爭。我的疑惑是:仗是否一定要打 ? 怎樣打? 能否停?
郭岱君主编的《重探抗戰史》, 在第三冊後記寫道:「本書完稿時, 俄烏戰爭未戢(…)當年的日本有點像今日的俄羅斯。”三月亡華”是日本當年的信念, 正如俄羅斯以為很快就拿下基輔(…)。」
(註:書分三冊, 台灣聯經2022年出版。收錄大陸、台灣、美國學者三十篇文章, 以最新資料分析1931-1945中日戰爭的經過。對筆者來說, 最精彩部分是分析蔣介石的大戰略, 扭轉過往主流史書尤其是大陸史書指蔣介石無心抗日的觀點。郭是台灣人, 曾在李登輝時代任副部長職, 後赴美研究, 是研究蔣介石日記權威。台灣中研院研究員黃克武曾說:此書將令大陸、台灣、日本不滿。)
為甚麼郭岱君在中國抗戰中見到俄烏?
以下是我的聯想。當年日本強大, 中國弱少。中國一直忍讓, 甚至在日本吞併東北後, 蔣介石仍選擇不開戰, 以免中國軍隊一開戰便全被殲滅。
這有點像2014年俄吞併克里米亞, 烏克蘭不開戰相似。蔣希望先用十年時間建立軍力, 再與日在長江決勝。
然而不到十年, 在蔣軍事現代化尚未完成時, 日本便入侵華北(七七蘆溝橋事變)。 中國無法不還擊, 尤其民衆強烈要求一戰。但透過外交和談仍是蔣的主要策略。這又有如2022俄入侵烏東初時情況。但日本前線指揮官沒有遵從軍部不要擴大戰事的指示, 不斷向前推進。
蔣介石於是推前他早先預定的上海攻擊戰。如要一戰, 蔣的戰略是誘日進入中國內陸, 令日軍泥足深陷。另方面訴諸列強, 迫日退還華中及華北。這有點像現在烏克蘭的退俄策略。
在此策略下, 日軍雖每戰皆勝, 但損失同樣慘重, 中國軍隊不斷後撤, 卻不放棄抵抗。戰事永無止境, 直至日本捱不下去。然後列強介入。
俄羅斯會否步日本後塵言之尚早。不過, 大人物的運籌帷幄亦往往一廂情願。中、日、俄、烏同樣發生兵變, 改變了局面。中央政府無法控制。
烏克蘭有正規軍與右翼民兵矛盾, 俄羅斯有僱傭兵撲朔迷離的兵變。傳言烏的右翼民兵與俄的僱傭兵拒不受軍部指揮, 同受到自己軍方開火攻擊。
中國有蔣的中央軍與地方軍對峙(最著名是西安事變), 日則有前線軍官抗拒中央, 私下發動九一八及七七盧溝橋事件, 甚至發動本土兵變(二二六事件)。各國政府均無力控制局面, 直至同歸於盡。
郭岱君說, 「中國雖是戰勝國, 但在政治面卻是失敗的。中國在勝利後立即陷入內戰(…), 國家分裂。」
戰事使中國傷亡超過一千萬人, 大部分是平民。單就國軍為阻日軍追擊而炸毀黃河大堤, 引致農田淹浸及饑荒. 傷亡便達百萬人以上。又長沙大火, 日軍迫近長沙, 國軍混亂中放火, 人民被燒死者三萬多人。儘管事後懲處胡亂放火的官員, 但若非中央有「焦土政策」指令, 官員何致妄為?
槍殺俘虜、攻擊民用設施、炸橋、炸水壩, 甚至核電廠, 今天俄烏同樣各出奇謀。
國民黨站在戰爭前線, 軍人打出本色, 犧牲與努力不容否認。但郭岱君亦說:「重探抗戰史, 讓我們明白, 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 死傷慘重、生靈塗炭的, (…)人民永遠是最大的犧牲者。無論以什麼理由(…), 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獲得多大的勝利, 都換不回過程中人們流的血與淚。是以, 任何國家的主政者永遠都是國家和平與安危的第一責任者, 他(她)必須負責任維護和平。」
郭亦從俄烏想到兩岸: 「當年中國對日本, 是明知不能打, 但因處於被動, 不能不打。而今日的大陸卻是明知外國以台灣作為圍堵中國的誘餌, 卻仍與之起舞, 步入陷阱。為免落入外國計謀, 兩岸應不容外國以台灣為烏克蘭(…)。兩岸相互殘殺, 中國即可能掉入國際圍堵的陷阱, 猶如今日俄羅斯。」
曾有人問, 日本二戰向外侵略, 應懲處發動戰爭軍人, 還是人民也需負責? 贊成後者看法的人認為, 最初右翼軍人的力量還不大, 但民間的民族主義崛起, 軍方有了群衆支持, 再有恃無恐, 拒受政府控制。
歷史, 不斷重現。
大人物的運籌帷幄亦往往一廂情願。中、日、俄、烏同樣發生兵變, 改變了局面。中央政府無法控制 夏菽 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