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討論:麥田捕手–耶穌?
- by Admin
正如看《麥田捕手》, 看《耶穌比宗教大》同樣令人過癮, 舒口鬱氣。但我心中卻有疑問
[夏菽] 09.07.2023
在沙林傑(J.D. Salinger)小說《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裡, 荷頓是十七歲少年, 整天醉酒、打架, 被開除出校。荷頓認為成人都虛偽, 所以拒絕融入成人的世界。
荷頓孤獨, 說話尖酸刻薄, 粗口橫飛。他外表憤世嫉俗, 其實有著童真的內心, 他渴望友誼, 關心別人。他說, 我老是想像有一群小孩在麥田中玩耍, 於是我站在崖邊, 把那些走近崖邊的小孩安全地抓回來。這也是書名的來源。
書1951年出版, 許多人建議把它禁絕, 因荷頓有反社會人格, 教壞年輕一代。結果, 書禁不成, 卻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品。
為何提起《麥田捕手》? 因看了貝斯齊 (Jefferson Bethke) 的《耶穌比宗教大》(Jesus> Religion, 2013)。
貝斯齊寫這書時才23 歲, 他既不讀神學, 也不是牧師, 他寫的是自己遭遇。他首先寫了〈我為何討厭宗教熱愛耶穌〉一文, 拍成短片, 放上YouTube, 結果一夜爆紅。然後出版此書。
貝斯齊就像荷頓, 是別人眼中的壞孩子。貝斯齊出身貧窮的單親家庭, 雖然上教會, 讀教會學校, 卻酗酒、溝女、打架, 最後被趕出校。
轉校後, 貝斯齊決心改過, 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但很快失望。他發現教會並不如心中所想, 牧師同樣虛偽, 教徒麻木不仁。而令他最不解的是, 教會自封為神, 審判那些教會認為「犯罪」的人。聖經卻說, 耶穌愛世人。
嚴重一擊來自單親母親有天告訴貝斯齊她是同性戀者。貝斯齊不知如何是好, 因他的教會譴責同性戀者, 認為同性戀者應該落地獄。貝斯齊不敢再回教會, 他痛恨自己母親, 於是重回一種放蕩的生活。
但貝斯齊很快便厭倦醉生夢死, 他決心用時間去閱讀聖經, 結果發現這些不合理的做法, 都不是耶穌的意思, 而是由教會創造出來。教會每天都說著耶穌的名, 實際上教會的「耶穌」並不是二千年前的耶穌, 教會的「耶穌」只是人們創造出來的偶像。人們用自己的慾望創造這個「耶穌」, 然後心安理得地去縱情慾望。譬如你不用關心其他受苦的人, 只要肯返教會, 作奉獻, 神便打開天堂的大門。在耶穌的年代, 打開的可能是鬥獸場的鐵籠。
貝斯齊有次看電視, 聽到一位牧師在譴責同性戀者, 咒罵罪人落地獄。貝斯齊立即轉台, 見一位歌手在獲獎台上感謝耶穌。歌滿是粗言穢語, 鼓勵物慾。貝斯齊說, 許多人一聽到說耶穌便轉台, 原因不在耶穌, 而在這些基督徒一口稱讚耶穌, 另一方則過著相反的生活。許多人覺得, 基督徒都是虛偽的。
貝斯齊說, 歷史上的耶稣是激進的, 他不是要人們活得舒適安逸, 而是冒險背起十字架, 十字架代表著屈辱與犧牲。耶穌也沒有譴責那些被視為有罪的人, 他一視同仁。他譴責的是那些以神之名行不義的宗教人士(如法利賽人)。貝斯齊說, 但很諷刺, 當時耶穌譴責宗教人士的話, 也適合用在今天教會身上。
正如看《麥田捕手》, 看《耶穌比宗教大》同樣令人過癮, 舒口鬱氣。但我心中卻有疑問, 當荷頓不滿成人世界虛偽時, 荷頓並未知悉成人世界的病源, 所以也沒有解決方法, 只餘一種純真的憂鬱。同樣地, 當貝斯齊批評教會時, 是甚麼令教會「變質」? 也是含糊的。
我在想, 二千年前的耶穌, 會否也是麥田捕手?
後記:耶穌與教會, 誰較重要?
我覺得, 這得先問「耶穌」與「教會」是指甚麼?
現在我們所知的「耶穌」, 不都是教會告訴我們的嗎?二千年前的那位「耶穌」, 若非透過教會傳承下來, 我們又怎樣知道?
可否這樣說, 沒有耶穌, 就沒有教會; 沒有教會, 也就沒有今日的「耶穌」;而事實上, 沒有教會, 我們根本不知道曾經有個人叫耶穌。
看來, 「耶穌」不停地變, 「教會」也在變, 而且有很多不同的教會、不同的「耶穌」。就饒了他們吧。
我覺最, 重要的不是二千年前的那位耶穌, 那只是起點 (也是思考的起點)。重要的, 是今天及明天的耶穌會是怎樣, 你要走怎樣的路。
正如看《麥田捕手》, 看《耶穌比宗教大》同樣令人過癮, 舒口鬱氣。但我心中卻有疑問 [夏菽] 0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