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討論:譬喻師

今天我們這些「譬喻師」卻缺少這樣的訓練, 會容易落「戲論」中….

[夏菽]  25.6.2023

佛陀時代,僧團人少,資源單薄,佛陀弟子甚麼都一腳踢, 加以佛陀親授, 人材輩出。佛陀圓寂後, 佛教規模日大, 傳流四方, 開始分工。有些專責講解高深教義的稱「法師」, 有些專責戒律的稱「律師」, 有的專責向平民宣講的稱「譬喻師」。我就覺得自己, 及街工的組織幹事像「譬喻師」。

佛教是門高深的人生哲學, 佛陀在世時強調日常實踐, 對背後的理論並不多說(稱為「無記」)。圓寂後, 徒子徒孫便深入研究這些理論, 發展成龐大哲學體系(稱「阿毘達磨」), 已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所以需要有心人, 將這些雜複的概念簡化, 向平民宣講(稱為「方便」), 這些便是「喻譬師」。

「譬喻師」, 就是在宣講佛法時, 運用大量故事及譬喻, 令聽眾掌握佛法。當中有神、鬼、動物、笑話等等。所以我看佛經看得津津有味, 並常在再培訓課上講這些故事, 思考人生。

佛陀圓寂後, 信眾懷念佛陀, 各地興建佛塔, 組成教團外的委員會, 舉行各種紀念活動, 附以儀式、唱頌。「在家居士」團体亦出現, 各自宣傳對佛教的理解。各類有關佛陀前世今生的故事(稱為「本生」), 亦深入民心, 廣泛流傳。(佛陀住世時, 並沒有說這些)

「譬喻師」採納了這些民衆喜聞樂見的手法, 把佛教傳揚到印度各地。有些學者認為, 正是「譬喻師」的努力, 是造成其後大乘佛教出現的一個原因。

佛陀住世時, 兼融並蓄, 教法靈活。到佛陀圓寂後, 弟子怕佛陀的教誨以訛傳訛(當時未有文字典籍), 所以努力將認為正確的透過憶述確立下來, 将認為不正確的排除在教法之內。於是形成相對統一的正統教團及制度外的佛教。

經過一至兩百年, 這些制度外的佛教, 由於靈活, 貼近民心, 發展蓬勃。他們批評正統教團脫離群衆, 抱殘守缺, 走向精英主義。後來, 這些非正统佛教連結起來, 成為大乘佛教。當中便有不少「譬喻師」响應。

因為大乘佛教有衆多來源, 所以教義互相矛盾。又結合民間傳說, 滿天神佛;更有從正規教團過來, 受高深理論訓練卻抱異見的學問僧加入。這些九唔搭八的主張在二世紀時, 透過龍樹菩薩统一, 形成大乘佛教體系。

由於有這個背景, 大乘佛教從一開始便兼容並包, 反對局限在文字、語言內(稱之為「戲論」);反對只從現象與感覺看問題(「色即是空」)。但又尊重各門派保留自己的特色。

譬如有些門派主張佛的能力無邊, 有認為佛不過是覺悟凡人;有認為命運由業力所造, 有認為人有主觀能力改變命運;有認為菩薩或佛要經過重重考驗才能達致, 有認為立志便可成菩薩, 立地便可成佛。但對於秉持傳統教法的教派(如今天的南傳佛教或上座部佛教), 這些已偏離佛陀教悔。

當我們看佛教史, 便不得不思考那些才是佛陀的原本教導?那些是偏離?那些是隨時勢作的合理修改?這些問題都不易思考。今天, 街工正邁向一個新階段, 同樣思考這類問題。

「譬喻師」當年都受過嚴格「阿毘達磨」訓練, 才能零活運用於群衆教學中, 不失其本。今天我們這些「譬喻師」卻缺少這樣的訓練, 會容易落「戲論」中。

今天我們這些「譬喻師」卻缺少這樣的訓練, 會容易落「戲論」中…. [夏菽]  25.6.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