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顧大師走了(下)

當特區政府有意抹除殖民地痕跡時, 一些港人也努力抹除自己文化中的中國因素

[夏菽]  9.1.2023

今天「明報」續悼顧嘉煇。台灣學者林泉忠撰文「顧嘉煇音樂歷程與港人身份認同」, 提到顧嘉煇與「香港人」身份的關係。

作者說:「在凝聚某種身分認同的過程中, 人們有意無意地選擇記住符合此一發展趨勢的歷史, 也有意無意地遺忘不符合此一認同方向的歷史。」

選擇性地記住了甚麼呢?在回憶八十年代嘉哥電視主題曲的時候,人們油然而生的是香港經濟繁榮, 人均生產總值位列四小龍的次位, 僅次日本…。

(補充:這也是「顧嘉煇榮休演唱會」主持人情不自禁, 由衷地說:六十年代胼手胝足的小販, 成了今天的大老闆….之意。)

選擇性地遺忘了甚麼?是60年代中在粵語曲流行前, 煇哥已經創作了一系列國語時代曲。

還有的是, 那些金庸武俠電視劇主題曲配合的劇情, 都是以中國歷史為背景, 大江南北, 關外塞外, 都是中國大陸, 香港從沒出現過….

作者說, 這些音樂作品, 「成為1980年代後支撐港人身分認同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作者說, 「那幾代香港市民所形成的香港人意識…非對中國人意識的排斥, 而是兩者並行不悖…。」就像「獅子山下」由顧嘉煇與黃霑合作寫成, 而「煇黃」的作品還包括「勇敢的中國人」。

為何「香港人身份」是「八十年代後」形成?作者略去不說。但我們知道, 因為八十年代初開始了中英香港前途談判, 香港人對前途感到焦慮, 這種對未來的不肯定性催生香港人意識, 但當時的香港人意識並不排斥中國。用作者的說法:是「並行不悖。」

最後, 作者點到即止地說:「老香港已經過去, 新香港接踵而來…新香港意識將會呈現如何的新面貌, 拭目以待。」

我想補充, 今日情況不同的是:許多人以中國作為「他者」來建構自己身分。當特區政府有意抹除殖民地痕跡時, 一些港人也努力抹除自己文化中的中國因素。

當特區政府有意抹除殖民地痕跡時, 一些港人也努力抹除自己文化中的中國因素 [夏菽]  9.1.2023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