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討論:大乘佛教與基層工作的「浪漫」
- by Admin
在各種世界中, 我們的世界最麻煩。佛陀願停留在這個「五濁亂世」普渡眾生, 而不是移民, 諸佛都來讚嘆
夏菽 (2.6.2022)
(1)
看了羅卓仁謙的《辯經•理性的浪漫》(下稱《浪漫》), 想到基層工作。以下介紹羅卓仁謙這個奇人。
「大乘佛教」有許多怪人, 譬如維摩詰居士, 又如佛陀弟子文殊師利。前者是商人, 出入酒肆、妓院;後者奇裝異服, 不守僧團戒律。但二人道行高深, 為大家景仰。羅卓仁謙是否這類人不得而知。
羅卓仁謙現年廿六歲, 母是台灣人, 父是香港人。十一歲出家, 到印度師從「藏傳佛教」的「噶瑪噶舉派」十七世「大寶法王」修習佛學, 懂梵文、藏文等數種語言。
回台灣後推動佛學, 從事佛典翻譯及出版, 講授人生哲理, 成為網紅, 有三十萬追隨者。他外貌不差, 還俗後, 緋聞甚多。故煲貶不一。
(2)
《浪漫》一書題材冷僻, 講述「原始佛教」演化成「大乘佛教」的經過, 作者從歷史, 哲學角度提出個人解讀。
題材雖小衆, 用字卻淺白, 用現代生活作例子, 如以酒吧夜店場景作例, 或時人想賺錢又想自由的矛盾心理作例, 都令我想到維摩詰的不覊。
作者筆下, 「大乘行者」都是浪漫的。何解?且聽他的分析。
(3)
佛陀教人保持心境寧靜, 不要被外界打亂。而發展出的修行方法, 適合沒有家庭負擔、願意遠離塵囂的人修持, 所以當時追隨佛陀的大都不是一般大衆 (佛陀弟子多貴族及婆羅門階級)。
但佛教不滿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制度, 也不同意人的命運由天所定; 佛教鼓勵人應自力, 人人均有解脫機會。佛陀圓寂後, 佛教發展迅速, 受一般人歡迎, 尤其是商人階級。
此時, 仍以貴族及婆羅門階層為主的佛教组織, 進一步走進象牙塔, 鑽研佛陀生前的教誨 (有些研究近乎現代的物理學、心理學及高级數學。) 其實佛陀在世時稱這些問題為「無記」, 即與解脫無關, 應放在一旁, 無謂浪費時間。
僧團日漸受帝王供養, 以遺世獨立的方式修煉, 進一步拉開了與民衆的距離。就在這種情況下, 反叛的聲音出現。這是「大乘佛教」出現的背景。
(4)
一些僧侶堅持佛陀時代的「游行」 (不定居) 及「化緣」 (乞食)。他們界定自己的任務不是躲在牆內鑽研真理, 然後得個人解脫;而是跑到群衆中間, 宣揚佛陀教誨, 讓百姓得到解脫 (稱為「慈悲」, 或今之「同理」) 。
這種不重個人解脫, 而重普渡普生的志向, 稱為「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自稱「大乘」, 而稱志在個人解脫的為「小乘」 (當然, 這是從「大乘」角度來看, 「小乘」即「上座部佛教」不會認同這種分析) 。
僧團高深的道理百姓聽不明, 所以菩薩改用通俗的方式, 以民衆喜聞樂見的方法, 如說故事、音樂、偶像、儀式等傳道。當中融合不少流行的民俗、鬼怪、神化、詼諧之說。佛學稱之為「隨順」及「方便」。
(5)
但這也是一個危險的做法, 容易偏離佛學原意。所以, 菩薩需要有嚴格的訓練, 即「六波羅密多」訓練, 當中除了「慈悲」外, 「忍辱」與「智慧」尤為重視。
因面對冥頑不靈的群衆, 菩薩不會產生嗔怒, 仍然有耐性尋找出方便法門, 利益眾生。這對於基層團體的工作者而言, 應該不會陌生。這也是我們在討論「臨時失業援助」時面對的情況。
「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是菩薩自己發願的, 放在基層工作者身上, 就是路是工作者自己揀的, 不然, 大可以選擇另一條易走的路 (作個人解脫) 。
「小乘」只有七佛, 佛陀是最後一個。「大乘」則滿天神佛 (「十方佛」), 因「大乘」相信宇宙不只我們這個世界, 還有數不盡的世界, 每個世界都有佛, 可作往來。
作者說, 「大乘佛教」每每在經書開頭說, 佛陀演說, 其他的佛都來旁聽。是佛陀比他們聰明嗎?非也。而是在各種世界中, 我們的世界最麻煩。佛陀願停留在這個「五濁亂世」普渡眾生, 而不是移民, 諸佛都來讚嘆。
基層工作不是一樣嗎?
(6)
但「隨順」及「方便」確實危險, 後來的佛教便越走越遠。今天有佛教徒期望積今世功德, 死後往西方極樂世界享福。
其實在早期「大乘佛教」中, 往其他佛土 的目的並非去享受, 而是去「留學」, 跟其他佛學習, 就像今天出國留學一樣。這自然是對「菩薩行者」而言。
而對一般民眾, 成佛的路雖然開放, 但老百姓為口奔弛, 要在今世成佛仍是奢望。所以宣教者鼓勵老百姓多行佈施, 多作反省, 為自己累積來世的「福德資糧」, 使在下一世可生長在平穩之家, 便可出家修行, 最終的目標仍是解脫而不是求下世享福。執著享受, 佛教認為, 反而是苦的來源。
(7)
那為何說「大乘行者」浪漫呢?
作者認為, 教團有嚴格幫規, 齊齊整整。民間則龍蛇混集, 無統一規矩可言, 菩薩要普渡眾生, 便需要有破格的想像力與勇氣。所以說:「大乘行者」都是浪漫派。而《浪漫》一書的副題是:「大乘主義的自由之路」。
「大乘佛教」重視不拘一格的背後動機, 尤其提醒道行不夠的「大乘行者」, 切勿本末倒置。如以救人為己任, 而忘卻救人為了甚麼;或把「方便」變作目標;或陶醉在救人時所獲取的讚賞上。
這也提醒我們, 一個基層團體應做怎麼?
在各種世界中, 我們的世界最麻煩。佛陀願停留在這個「五濁亂世」普渡眾生, 而不是移民, 諸佛都來讚嘆 夏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