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討論:臨時失業援助的爭論–佛教怎看?

街坊講大話取得津貼,雖解一時之困,卻種下業債,影響不止一生。 […],以為可用一時權術,不行正法。街坊做業,工作員也在做業…

夏菽 (20.5.2022)

如是我聞

同事一向全心全意幫助街坊。像上月便協助了三、四百街坊申請「臨時失業津貼」,馬不停蹄,連吃飯也沒時間,同事又病又中招。但當遇上言詞閃爍、前言不對後語的街坊時,同事有時語氣會重,心裡嘀咕:我幫你,你卻呃我!

「臨時失業津貼」政府設下許多條條框框,規定去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必須有工作,而且平均人工在月入二千七百元至三萬元之間,才有資格申請,同時還要在申請日之前連續失業滿三十日,才合規格,結果令許多工友望門輕嘆。

當中,尤以散工及自僱工,開工時有時無,收入不足養家,卻又抵觸申請條件;此外停薪留職者或自動辭職的工友,同樣不符資格。水深火熱的工友怎辦?他們來到我們辦事處求助,當問到他們情況時,便支吾以對…

對上述問題,同事分成不同意見。一種認為政府設定的條件太嚴,造成許多有需要的街坊申請不到。所以同事會引導他不要填甚麼,或怎樣有技巧地填,甚至當街坊明顯在說謊時,也照樣幫他填表。一種修正意見認為應向街坊說明虛報的後果,若他仍堅持,我們也會幫手。一種補充意見認為,工作員需判斷該街坊是否值得幫,若值得,便幫他,而不是「一視同人」。

另一種意見認為若街坊講大話取得津貼,雖解一時之困,卻種下業債,影響不止一生。街坊嚐得甜頭,以後照辦煮碗,形成不誠實習慣,人生觀亦為之改變,以為可用一時權術,不行正法。街坊做業,工作員也在做業。明顯,這個觀點帶有很強的佛教色彩。

我於是去問一個基督徒社工。他反問我:飢餓的人食祭壇的食物是否犯罪?他說根據聖經是無罪的,因規矩是由人所定。

佛經故事。憍薩羅國暴君波斯匿王出兵攻打佛陀故鄉迦毗衛國,屠其人民。由於迦毗衛人篤信佛法,不殺生,不抵抗。老國王並自沉湖底以換暴君讓迦毗衛人離開。我在想,假設暴君派兵把守門口,逐一詢問是否迦毗衛人,是則一刀了斷。你是信佛的迦毗衛人,你會怎答?

從佛教角度應怎看上述連串問題?我不知怎答,只想到大乘佛教的般若系,特別強調佈施與智慧的平衡。

有說大乘佛教的特色,與部派相比,是加倍強調佈施與智慧的功德 (它與菩薩的修行相關) 。據說在上座部本生經內,有割肉喂鷹故事。國王見鷹追啄白鴿,乃割自己的肉餵鷹。既救白鴿,亦不切斷鷹的生路。這個故事落到大乘佛經後,變成血肉橫飛,國王一刀一叫地切肉,切完手又切腳 (大概) ,極盡佈施之能事 (犧牲自己生命、妻女、國土,不一而足。)

另有一故事 (這才是我的重點) 。神仙為考驗佛陀弟子舍利弗 (我不知有無記錯) ,化身路邊小兒。一天,舍利弗經過,小兒啕哭。問小兒。小兒答母病,大夫開了藥,但缺一藥引,束手無策。問何藥引,答:一只人類眼睛。舍利弗聞言,二話不說把一只眼睛挖下。怎料小兒哭得更兇。問其故,答:是左眼,不是右眼。

故事未完,已經足夠。有論者認為故事的目的,是宣說大乘系對佈施的重視,但我有另一種解讀。且不論大乘出現反映了民間修行者 (居士) 對「全職出家人」(尤其是根正苗紅佛陀弟子建立的部派佛教) 的不滿。單就故事本身,也有可能是諷刺像舍利弗這類有犧牲精神,卻欠缺智慧的佛教徒。

在大乘的十地菩薩訓練中,修六波羅密多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 ,必須修空,以防學懂了六波羅密多後,本末倒置,將手段變成目標,像舍利弗一樣,以為犧牲越大,功德也越大,個人價值越高。

囉嗦了,讓我跳到結論。

  1. 可能需要區分工作者與基層的申請者。基層的申請者在申請時講大話,會有意想不及的代價的,他需要知道。但他可能真的有這個需要,想像下,有士兵問你:是迦毗衛人嘛?
  2. 工作者有佈施之心、有犧牲精神、助人為快樂之本…還是不夠的,還要有般若/智慧。尤其是有些工作者喜自我標榜、自我滿足,以幫了人得到讚賞來滿足自己的虛榮。佛教稱為「我慢」(自我中心,愛和別人比較。)
  3. 如果工作者有這份智慧、有謙虛之心,當遇到制度不公時,協助有需要但「無資格」的人去申請,我覺得是情有可諒的。但工作者亦應勇於承擔後果。在佛經裏,為了救人而殺人者,也得下地獄。
  4. 佛教容易給人軟弱感覺,以上述例子而言,明明是制度設計不好,幫不到有需要的人。無論是違法便不救,或用說謊來騙取救濟,或用議員式的方法申請恩恤,都沒有改變不善的制度。工作者該鼓勵基層出來爭取。
  5. 爭取不單止利益,還包括意識建立,做人道理。

後記:若本文對佛經引喻失義,敬希指正。

街坊講大話取得津貼,雖解一時之困,卻種下業債,影響不止一生。 […],以為可用一時權術,不行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