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反思:是和是戰?抗戰中的蔣介石
- by Admin
英、美、蘇為著自己利益,只會壁上觀。中國必須有單獨苦戰幾年的決心,忍受「絕大犧牲」,當華北及沿海城市都受到破壞後,便觸動諸國利益,英、美、蘇就會出兵…
夏菽 (14.03.2022)
有關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堅持抗日,終不肯向日屈膝投降,人們評價不一。近年評價轉趨正面:他硬漢。
但在1937年「淞滬會戰」開打前,即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蔣給人的態度是「先安內後攘外」,打跨共產黨及不聽話的軍閥再算。是忍讓、喪權辱國、只顧自己利益。結果有1936年底迫蔣抗日的「西安事變」發生。是蔣之後改變了策略,還是早有盤算?
加藤陽子的《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回答了這個問題。(商務印書館(香港) 有限公司,2016)
1937年日本「關東軍」少壯派軍人,在未得東京政府及軍部同意下,突然攻佔瀋陽,過程經過精密部署。
投歸國民黨的張學良,麾下的東北軍有廿萬人,兵精糧足,但張率領了一半人馬入關 (應是東北軍精銳部份),故東北防衛空虛;而蔣亦正率領三十萬大軍圍攻紅軍江西根據地;還有國民黨的廣東派系有五萬軍隊正與蔣軍交戰。蔣無力他顧。
日本方面,「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出了差,不在奉天 (瀋陽),不知下屬行動;日本內閣正陷分裂,制止不了行動 (首相若槻反對擴打戰爭)。
「關東軍」本來只得一萬兵力,卻私下說服了朝鮮日軍司令林銑十郎出兵。迅雷不及掩耳,先斬後奏。
加藤陽子說,其時蔣介石傾向用外交手段解決東北問題,尤其考慮到事件不是由東京政府引起;但蔣的敵人太多,無論和日本達成怎樣的協議也好 (日本不會輕易就範),蔣都會被攻擊為賣國賊,所以決意交給「國際聯盟」調停,以外交向日本施壓。儘管知道「國際聯盟」未必幫到中國, 蔣始終希望先集中火力,解決共產黨叛亂及國民黨分裂問題。
後來到了1937年,「關東軍」少壯派軍人又製造「蘆溝橋事變」攻佔北京,事前同樣未經東京政府同意。在增兵前,日軍在平津只有五千兵力。從1931至1937,中日雙方已有多次衝突,但戰事都很快結束,中方都未發動大規模反擊,每次都撤兵。
蔣還是在努力剿共,1933-34年的第五次剿共,號稱出動了一百萬軍隊,最後攻入中共「首都」瑞金,迫使殘餘紅軍「長征」。國民黨軍隊其後在半個中國追剿紅軍,實際上是將勢力插入地方軍閥地盤,以完成國家統一。蔣認為,要能與強大的日本開戰,中國必須先統一。
加藤陽子說,1935年,當時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向蔣建議:逃避與日本開戰不是辦法,應設法把英、美、蘇拖入中國戰場,才能擊敗日本。但英、美、蘇為著自己利益,只會壁上觀。中國必須有單獨苦戰幾年的決心,忍受「絕大犧牲」,當華北及沿海城市都受到破壞後,便觸動諸國利益,英、美、蘇就會出兵。
胡適果然料事如神,但不知蔣是否當下被說服。後事如何呢?1938年,日軍攻打上海, 「淞滬會戰」開打, 蔣動員了八十萬人與日本三十萬人對打, 蔣將最精銳的德國裝備的機械師都打光了。此役國軍傷亡超過廿萬, 日軍四萬。
為免被包圍, 國軍後退, 日本揮軍南下, 推進至長江中游,國府遷都重慶, 蔣堅持抗日。堅壁清野,雙方戰事膠著。
日軍攻佔沿海城市及廣州。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英美等向日本宣戰,1945年蘇向日宣戰,同年, 日本投降。
加藤陽子說,當時的汪精衛不同意胡的看法,認為中國經過三、四年激戰後,定必蘇維埃化。同樣料事如神 (汪其後投靠日本人。)
現在結束加藤陽子的討論,提一個有趣問題,日本何時知道已無擊敗中國的機會呢?
石原莞爾將軍認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 (即「七七事變」),已注定戰敗。石原莞爾者何人?就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少壯派軍官。他發動攻佔東北,為何反對全面侵華?
石原贊成佔領東北是怕蘇聯捷足先登。石原認為,蘇聯才是日本最大敵人。而亞洲人若要擺脫西方殖民統治,便要擺脫英國和美國的宰制。日本應扮演這個帶領解放的角色。
石原認為日本若想擊敗英美,便應與中國結盟。在佔領東北及建立滿洲國後,他曾投訴日本政府並無平等對待當地人,違反了他中日結盟初衷。當一些年輕將領主張入侵華北,他極力反對。可惜他的上司,後來做了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並不支持他。
對石原來說 (包括不少日本人,如李香蘭父親),日本無能力擊敗中國。即使發起戰爭的軍人,亦只寄望速戰速決,在短期內殲滅中國大部份軍隊 (最初期望三個月,後來改為幾年內),迫使蔣介石投降。怎知中國軍隊不斷後退,當日軍挺進至長江中游開始進入山區,閃電戰再無可能。日方被拖死在中國戰場上已無懸念,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情況下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已耗盡國力,加上美國禁運,要支撐下去必須南下奪取戰略資源。
日本軍人很清楚,太平洋戰爭是中國戰場失敗的結果。日本知道自己無法戰勝美國,惟一取勝之道是偷襲。當時被東條英機趕回日本的石原,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便說,日本亡國不遠。
朋友提出,抗戰時和談都是日方提出的,蔣是堅持打的。我覺得要看時段,譬如說是1938年前或後,而且和談不等同於投降。
1937年前蔣亦不斷談和讓步,如那時開打,反而墮入日本速戰速決陷阱。即使後來好像用了胡適的方法,忍受「絕大犧牲」取得「勝利」。但「絕大犧牲」甚麼意思?結果是中國傷亡了一千至二千萬人。
英、美、蘇為著自己利益,只會壁上觀。中國必須有單獨苦戰幾年的決心,忍受「絕大犧牲」,當華北及沿海城市都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