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反思:黃河決堤之戰

軍人捨身為國, 所以儘管饑荒, 稅收仍然繼續, 並優先撥作軍餉。據說有將軍認起為, 餓死農民不會亡國, 餓死軍人, 國家就沒有了

夏菽 (27.3.2022)

2012年由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 描述1942-43年, 河南饑荒, 引致100-300萬人餓死, 300萬人逃難的故事。主角叫蔣介石。

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蔣介石遂進攻日本上海租界, 這是國軍自1931年「八一事變」後首次全面反攻, 國人振奮。一場巨型戰役在上海開打, 國軍投入八十萬兵力, 日本三十萬, 史稱「淞滬會戰」。

雙方均傷亡慘重, 為免被日軍包圍, 國軍後退, 怎料演變成大潰退。四個月內, 南京陷落, 國府遷都。日軍直迫武漢, 而國軍部署未成, 重慶未穩, 為阻日軍前進, 乃在鄭州花園口將黃河決堤, 河南、安徽、江蘇200萬畝良田水淹, 結果十年內無法耕作, 黃河因此奪准入海。

儘管有學者認為日軍本已停止追擊, 決堤毫無意義。但蔣介石沒有水晶球, 不能預知。從之後日軍迂迴前進看, 決堤確實為國軍提供了時間重新部署, 之後國軍接連獲得幾次勝利, 開啟了互有勝負的新形勢, 日軍泥足深陷。

蔣介石應為决堤造成的人命損失負責嗎?但決堤令他有時間在武漢重新部署, 扭轉戰局。

艾志端談論過這問題, 他的文章叫〈救國或餓死人民?1942-1943 年河南大饑荒〉。他說旱災、决堤、物價上升、戰爭令交通封鎖、政府不聞不問, 及抽稅供養軍隊, 令飢荒問題無法解決。

艾志瑞說, 1944年, 當日軍向當地國軍攻擊時, 國軍退入山區, 被飢民搶劫, 有五萬國軍被農民繳械。河南農民痛恨國民黨決堤, 他們後來支持了共產黨。

蔣介石應負上甚麼責任? 河南省是中日交鋒主戰場, 駐有一百萬國軍, 軍糧數目不菲, 當時沿海富庶之區已被日軍佔領。軍人捨身為國, 所以儘管饑荒, 稅收仍然繼續, 並優先撥作軍餉。據說有將軍認為, 餓死農民不會亡國, 餓死軍人, 國家就沒有了。

將故事放在當時處境, 將軍所言, 就如决堤阻敵一樣, 未必無理。日軍攻勢一泄千里, 國軍節節後退, 局勢千鈞一髮 (國軍不特決堤, 還燒了長沙, 拆毀工廠, 堅壁清野)。許多時, 當我們進入戰爭邏輯時, 有些行為便完全合理。

民間不是有「水淹七軍」故事嗎?關羽英名並未因此受損。又如二戰, 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 是否犯了戰爭罪行?贊成投彈的人說, 若非如此, 聯軍要結束戰爭, 死的人將更多。

所以阿拉伯聯軍炸也門、俄軍炸敘利亞、美國炸伊拉克、北約炸南斯南夫, 他們都不會「毫無道理」。

如何能跳出戰爭邏輯?可有「非戰」之道?

參考
1.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 -Tarpley)〈救國或餓死人民?1942-1943年河南大饑荒〉, 收入周錫瑞等编《1943 中國在十字路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8)
2.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 1994)
3.方德萬(Hans van de Ven)《戰火中國1937-1952》(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0)

軍人捨身為國, 所以儘管饑荒, 稅收仍然繼續, 並優先撥作軍餉。據說有將軍認起為, 餓死農民不會亡國, 餓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