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烏克蘭戰爭筆記四–與主流反調的烏克蘭評論

早在2015年,即俄國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後兩年,米爾斯海默就認為北約及美國應負上最大責任。自蘇聯解體,北約不斷東擴,俄羅斯已表達難以容忍。但當時俄羅斯太弱,西方國家無視俄羅斯的警告…

夏菽    (18.3.2022)

(1)

馬特洛克 (Jack F. Matlock Jr) 是位學者,他曾寫公開信批評克林頓政府的北約東擴政策,馬特洛克呼籲美蘇銷毀核器。後來北約東擴,刺激了俄羅斯,形成新的軍備競賽。

不要誤會,馬特洛克不是俄羅斯粉絲。他形容的俄羅斯,普京肯定不高興:

「我認為共產主義政權和法西斯政權之間沒有太大區別 […] ,它們會聚在一起 […],我們今天在俄羅斯看到這種情況。[…] 他們比威權主義者更傾向於極權主義,這意味著他們傾向於摧毀公民社會的所有元素。」

那他怎樣看今次烏克蘭危機?

2022年2月14日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10日) ,馬特洛克撰文:

「我們正面臨一場原可避免的危機。這是一場可被預測,也確曾被預測,卻又被蓄意促成的危機。[…] 普京否認他有任何入侵烏克蘭的意圖。他的要求是北約停止擴員 […],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永遠不會成為成員。拜登總統拒絕提供此類保證,[…] 與此同時,烏克蘭政府已明確表示無意執行2015年與俄、法、德共同達成並受到美國認可的,將頓巴斯二州重新納入烏克蘭並享有高度地方自治權的協議。[…] 我們正目睹一場精心策劃的鬧劇,被美國輿論的知名人士嚴重放大,以服務於國內政治目的。」

「面對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Omicron的蹂躪、從阿富汗撤軍的(很大程度上不應得的)指責,以及未能獲得本黨對「重建更好」(Build Back Better)法案的全力支持,當拜登政府為今年的國會選舉做準備,他們的民意支持度卻持續低迷——既然在國內問題上取得明顯「勝利」的可能越來越低,那麼為何不佯裝一個「勝利」,譬如通過「對抗普京」阻止了其對烏克蘭的入侵?」

馬特洛克是誰?在教書前,他是美國駐蘇聯大使 (1987-1991),被譽為蘇聯問題專家。在長期的外交官任內,他經歷過古巴飛彈危機,見証過前蘇聯的解體。

對於有人說,烏克蘭是主權國家,是否加入歐盟,干俄國底事?馬特洛克答:

「當我們 (指美國) 得知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試圖拉攏墨西哥為盟友時,我們之後將此當做了對德國宣戰的一大理由。[…] 古巴導彈危機 […] ,按照國際法,當時的古巴是一個主權國家,有權從任何地方尋求支持,保障自身獨立。當時古巴受到了美國的安全威脅,[…] 為此請求蘇聯支援。赫魯曉夫在得知美國於土耳其這個與蘇聯接壤的盟國部署核武器後,決定在古巴部署核導彈——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美國有什麼道理好反對的呢?[…] (結果) 美軍聯席會議參謀長建議轟炸摧毀古巴導彈。幸運的是,甘迺迪沒有這樣做。」

馬特洛克說,我們幾乎經歷了一次核戰。回到烏克蘭,馬特洛克說:

「就烏克蘭而言,美國對其國內政治的干涉很深——甚至到了似乎直接挑選總理的地步。美國還支持了2014年的改變,那場政變的過程,很難說是符合法治或民主。仍在烏克蘭醞釀的暴力事件也是始於「親西方」的西部地區,而非東部的頓巴斯;頓巴斯地區的衝突,反而更多源自於烏克蘭族對俄羅斯族的施暴。」

你看的時候很快會忘記,這是出自一位美國前駐蘇聯大使的話。他確實是美國外交關係的智囊。1997年,他到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就北約擴員的問題出席聽證,發表了如下聲明:

「我認為政府在這個時候擴員北約的建議是錯誤的。如果參議院批准,它很可能會成為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戰略失誤。它不僅不能改善美國、盟國和希望加入北約的國家之安全,還可能導致美國面對一系列蘇聯解體以來最嚴重的安全威脅。」

(2)

不過,就烏克蘭問題,網上被討論得最多的不是馬特洛克,而是約翰.米爾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理由不單止因為他是美國著名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還因為他很早便關注烏克蘭問題。

早在2015年,即俄國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後兩年,米爾斯海默就認為北約及美國應負上最大責任。自蘇聯解體,北約不斷東擴,俄羅斯已表達難以容忍。但當時俄羅斯太弱,西方國家無視俄羅斯的警告。普京上台後,俄羅斯從經濟危機中站穩,便多次表示格魯吉亞及烏克蘭將是紅線,不能逾越。但美國跟著在烏克蘭推動顏色革命,趕走親俄總統,北約更回答考慮讓烏克蘭加入,並開始與烏克蘭軍事合作。這是2013年俄國入侵克里米亞的背景。

米爾斯海默說,近期有關烏克蘭的討論抽空這個過程,而將普京形容為納粹份子,意欲重建蘇聯或大俄羅斯帝國,以此解釋今次入侵 (2022) 。米爾斯海默說,普京已多次表明他要求的是一個中立、不加入歐盟的烏克蘭,俄羅斯無意吞併烏克蘭,此點普京由始至終未變。米爾斯海默說,前蘇聯曾幾次出兵東歐,都踫得焦頭爛額,現在俄羅斯實力早今非昔比,普京不會不知。俄羅斯出兵,是對歐盟一次又一次單方面東擴的被動回應。

網上討論熱烘烘,一邊有米爾斯海默,另一邊有不少反對意見。譬如芝加哥大學便有學生杯葛米爾斯海默 (他是該校教授) ,學生指他「敵視烏克蘭」。但這種指控難以成立,米爾斯海默沒有贊成俄國入侵、也沒有否定烏克蘭的反抗,他批評的是歐盟及美國,指他們一方面誘使烏克蘭加入歐盟,說會考慮接受他們;當俄國懲罰烏克蘭時,他們卻拒絕出兵。歐盟及美國只是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讓烏克蘭與俄羅斯浴血。米爾斯海默問,烏克蘭能單獨打敗俄羅斯嗎?拜登加大武器撥款時說,要俄羅斯付出代價。其實付出最沉重代價的是烏克蘭。

米爾斯海默稱自己的國際關係理論為現實主義分析,他說明白不同人會有不同理念,大家對何謂對與錯,會有自己的原則及盼望,但國際政治從來不是這樣,口號歸口號,執行的是現實功利主義。在國際角力中,夾在兩個強鄰中的弱國,最好是中立,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所以,俄羅斯提出建立一個中立的烏克蘭,其實符合烏克蘭的利益。只是來得太遲,悲劇已經發生。

(3)

米爾斯海默的言論在網上也大受中港台「愛國人士」引用,不過「愛國人士」有意省略米爾斯海默的一些論點。

像馬特洛克批評俄國共產主義一樣,米爾斯海默也不是中國「朋友」,在論及誰是今次戰爭的輸家時,烏克蘭當然走不掉,另一個輸家,他說是美國。

米爾斯海默說,在過去一段時間,俄國曾傾向聯合美國以平衡中國崛起,但美國的自大,令俄國靠近中國。米爾斯海默說,當今,其實俄國並不是美國最大敵人,中國才是。今次戰事令中俄聯手,美國便無法專注對付中國。而且有了烏克蘭的例子,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對美國能否提供保護,亦難免產生動搖。

早在2015年,即俄國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後兩年,米爾斯海默就認為北約及美國應負上最大責任。自蘇聯解體,北約不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