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硬件:讀列寧筆記 (三) –拉斯立 (Lars Lih) 論列寧主義政黨學說

《怎麼辦?》被認為是列寧代表作,是「列寧主義」政黨學說來源。拉斯立正要挑戰這個說法。拉斯立指,列寧在1904年後幾乎無再提及這書

夏菽  14.4.2014

2008年拉斯立出版八百多頁的Lenin Rediscovered: What is to be Done? In Context。如書名所言,集中討論列寧在《怎麼辦?》(What is to be Done) 的時代背景 (該書寫於1901年,翌年出版)。

《怎麼辦?》被認為是列寧代表作,是「列寧主義」政黨學說來源。拉斯立正要挑戰這個說法。拉斯立指,列寧在1904年後幾乎無再提及這書,其他蘇共領導人在列寧生前也同樣很少提到。

在《怎麼辦?》中,列寧因應當時沙皇政府大肆鎮壓俄國工人運動,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蘇聯共產黨前身) 骨幹不斷被捕,黨被迫轉入地下的情勢,提出革命由少數覺悟、有紀律先鋒分子帶領,將革命思想注入工人階級的主張。列寧其中一點常被後人批評的是,他在書中對工人自發性鬥爭表示懷疑,認為革命意識需由知識分子帶入工人中。

但值得注意,在1903-04年形勢緩和後,社會民主工黨再以公開群眾組織運作。這大概是列寧及其他革命領導人很快丟下這書及當中主張的原因。列寧在若干年後的著作便提醒讀者不要將《怎麼辦?》中的先鋒黨概念視為真理,並坦白承認自己言論過火。

一些西方學者以《怎麼辦?》代表列寧,拉斯立說那是二戰後的事。一些學者以此來証明列寧與史達林主義的關係 (即史達林主義的獨裁,可追溯到列寧先鋒黨概念) 。到70年代,西方左翼活躍分子在「重新發現」盧森堡及托洛茨基 (二人雖未曾討論過《怎麼辦?》,但與列寧辯論過民主集中制的問題)。盧森堡的當代支持者提倡群眾自發性,自然批判先鋒黨概念;而70年代以降的托派則在批評史達林主義獨裁同時,讚揚先鋒黨理論。

拉斯立說,《怎麼辦?》只是列寧回應局勢的產物,它是實踐性的,不是一套原理。在地下黨不斷被政府鎮壓,列寧為那些忍辱負重的幹部指出希望,鼓勵他們以紀律及献身精神堅持下去。而且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列寧不斷提出,即使形勢嚴峻,也不要退縮,要繼續向工人做政治上的宣傳及教育。拉斯立說,當1903-04年形勢改變後,社會民主工黨便從先鋒黨返回群眾組織。所以,單從《怎麼辦?》內容,沒將它放入社會脈絡看,便無法瞭解列寧,更遑論瞭解俄國革命歷史。

拉斯立提出一個「非主流」的看法,就是:列寧是一個「愛爾福特派」。「愛爾福特綱領」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於1891年通過的綱領文件,主要起草人為伯恩施坦、倍倍爾及考茨基。綱領宣稱資本主義即將滅亡,當前任務是透過合法政治參與而不是革命達到目的。社會主義者當下任務是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拉斯立很「離經叛道」,因列寧其後與伯恩施坦及考茨基因改良還是革命及其它問題分道揚鑣。把列寧撥為「愛爾福特派」確實令人奇怪。但拉斯立的重點不在這裡,拉斯立指無論列寧與伯恩施坦及考茨基如何分歧,這些分歧都源自一個「矛盾」,就是社會主義如何能與工人階級結合的命題,而前者主要是知識分子關注的事;這個兩難可追溯到馬克思那裡。

拉斯立認為,在1863年建立德國工黨的拉薩爾(一位學者) 為其後的社會主義工人運動開拓了榜樣,就是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必需要有自己的政黨,並代表整體社會利益。而伯恩施坦及考茨基等人(還包括馬克思及恩格斯)就著力將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也就是左翼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的結合。「愛爾福特綱領」是這個傳統的代表。

拉斯立認為,列寧基本上沒有離開「愛爾福特綱領」的界線,只是俄國環境並不允許他照單全收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運動模式(俄國缺乏民主,集會結社,出版甚為困難),列寧必需尋找乎合俄國狀況的方法,列寧一直仍在「愛爾福特綱領」中 (或這個矛盾中)思考。

把列寧的組織概念表述為先鋒黨或是群眾組織,可能是只執一點,不及其餘,也是一種機械說法。重要是,組織方式是如何對應社會現實 (包括工人的狀況) ?

《怎麼辦?》被認為是列寧代表作,是「列寧主義」政黨學說來源。拉斯立正要挑戰這個說法。拉斯立指,列寧在19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