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反思:側寫復辟
- by Admin
歷代更替,均有遺民,然而清代遺民,林志宏說,卻面對全新狀況
夏菽 11.6.2017
台灣學者林志宏的《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2009年) 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先作題解。
即將舉辦的「川島芳子讀書組」,當中兩位主角,川島芳子 (愛新覺羅.顯玗) 及肅親王,是滿洲王族,清亡後,仍風捲殘雲,力圖復國。但一些人,雖亦不忘於清,及同樣拒事民國,卻隱姓埋名,遠離政治,稱為「遺民」。此既有被天下遺棄,亦有遺世獨立之意。當中,只有少數仍參與政治,如出仕滿洲國諸眾。
一直以來,在漢族及現代中國民族觀點下,不論是復清之徒,或遺民之輩,都被塑造為頑固不化、無知之徒,是歷史洪流一時冲不走的渣滓。然而,林志宏卻細緻分析這批人 (尤其是後者) 的內心世界。
要進入一個人內心世界,先要瞭解他的生存環境。清之覆亡,有如卡夫卡筆下,一覺醒來發現無原無固蛻變為虫的故事。沒人想過,偶然起義,便挑動改朝換代。魔術師是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在袁威迫利誘下,清帝遜位。袁的功勞是用計謀促成和平演變,減少流血。然後,改旗易幟,成為民國大總統,而前清軍頭,率變成民國督軍,地方官吏,大部份亦然。時人有云:「亡國未有如此之易者」。
清帝和平退位,享受特殊待遇,故甚少有忠臣自盡或斷頭將軍激烈抵抗之事。時人諷喻說:「君在,臣何敢死?寇至,我則先逃」。一切如舊。故辛亥革命亦被稱為一場「不完全的革命」。
本來,歷代更替,均有遺民,然而清代遺民,林志宏說,卻面對全新狀況。
這里且借用明代顧炎武有「亡国」與「亡天下」之分:「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清遺民所面對的,不單是清一姓之亡,更是天下覆亡。所謂天下,是他們 (主要是士大夫) 習以為常,經由中國歷史幾千年來積累起的一套文化價值、生活方式,在新興城市階級挾西洋文化攻擊下,正煙消雲散。1919年,打倒舊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全面響起。
林志宏提出的另一點,常被史家忽略,就是遺民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我們慣常的歷史教科書,若提到遺民,總是把他定位為封建尾聲或餘波。而共產主義則放現代中國史的開端。兩者那麽近,在歷史關係卻毫不相干。
馬克思 (1818-1883)是道光、咸豐年代人。儘管俄國革命 (1917) 發生在辛亥革命 (1911) 後,但辛亥革命後,溥儀的小朝廷一直還在紫禁城。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成立,1927年孫中山聯俄容共展開北伐,中共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但在1924年,被認為受共產主義影響的軍閥馮玉祥,將溥儀從紫禁城趕出,溥儀逃到天津,開始和日本人接觸。
林志宏說,蘇共處決退位後沙皇一家的消息,傳對中國後,對清遺民是一個震驚。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及左翼農民運動的漫延,尤其後面一點,對多屬地主階級的士大夫遺老更是威脅。這些,都成為其後日本扶植溥儀到滿洲國即位,得部份遺民支持的原因。
可能因為政治的關係,過去,大陸史家較少提到遺民對共產主義的看法。然而,若從日本角度看,俄國及其後的蘇聯,一直是當時 (明治維新後) 日本最重要的假想敵,當時俄國借義和團事件佔領清朝的旅順和東三省,是促成日俄戰爭爆發的其中一個原因。1932日本扶植滿洲國,最初目的是為日後與蘇聯開戰作準備。遺老的恐共,日本的恐俄,二者有著共同的心理。
歷代更替,均有遺民,然而清代遺民,林志宏說,卻面對全新狀況 夏菽 11.6.2017 台灣學者林志宏的《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