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反思:「抗戰十四年」

不管各方(國民黨、共產黨,或其他詮釋者)有何動機,歷史還是需要一個貼近事實的說法。是八年?還是十四年?香港卻少見對事實的討論,只一窩蜂蜂指責「共產黨」别有用心

夏菽  13.2.2017

近日香港不少評論,指大陸教育部改「抗戰八年」的一貫說法為「抗戰十四年」,是别有用心。我頗不解。

「抗戰八年」指1937年「盧溝橋事件」日本全面侵略,到1945年日本投降止的八年。「抗戰十四年」則指1931年「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東三省,到1945年日本投降止。

由1931年至1937年,中國還經歷了日本出兵熱河省、華北及上海。我少時讀史,便留下問號,為何「九一八事件」到「盧溝橋事件」之間不算「抗日戰爭」?這幾年,中國丢掉了大幅領土,東北及上海軍民正群起抵抗,馬占山的大刀隊、上海十九路軍….

「抗戰八年」是國民政府慣用語,圖掩飾其在東北的「忍辱負重」及「先安內後攘外」政策所受的指責,還可明白 (其得與失也可開放討論)。今天,大陸政府改為「抗戰十四年」,國民政府便要直面歷史,這有利大陸對抗戰的詮釋,也可理解 (共產黨在抗戰期間起了何種作則可討論)。但不管各方(國民黨、共產黨,或其他詮釋者)有何動機,歷史還是需要一個貼近事實的說法。是八年?還是十四年?香港卻少見對事實的討論,只一窩蜂蜂指責「共產黨」别有用心。

其實日本亦有「十五年」說法,等同今天中國教育部的十四年說法 (十五年是加頭加尾,同指1931年至1945年)。我手頭有江口圭一的《日本十五年侵略戰爭史(1931-1945)》,由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日文出版於1986年),便寫道:

「滿洲事變 (指九一八) 、日中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不是零散、孤立的戰爭、而是彼此有內在聯系的一連串戰爭 […]。在這十五年中,日本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持續未斷,走上了擴大侵略的道路。根據上述理由,可以將這三次戰爭統稱為十五年戰爭 […]。今天,十五年戰爭的提法在學術界已得到廣泛普及和認同…」(p.2)

這並不是說不可另提說法,或其它說法沒價值。圭一說:

「如同一種病理診斷,有的認為1935年5月已經痊癒,1937年7月又患新病;有的認為1933年5月雖有好轉,但病根未除,1937年7月舊病復發,病入沉疴。本書採用後一種觀點…」(p.3)

圭一這樣比喻,是因為認為,這場戰爭是人為的產物,在不同階段,其實都存在撥亂反正,扭轉戰爭爆發,不致泥足深陷的機會…只是錯失了,我們應好好反省。

這也許是從日本人角度說。但不同斷症得出不同結論–如究竟是「抗戰八年」還是「抗戰十四年」–並不為奇,尤其總難免夾雜不同動機及利益 (如國民黨及共產黨)。但有貢獻的討論,在於多大程度尊重事實。今天,報章所見,有興趣批判,而無意於探究事實的,為罵而罵的,卻比比皆是。

不管各方(國民黨、共產黨,或其他詮釋者)有何動機,歷史還是需要一個貼近事實的說法。是八年?還是十四年?香港卻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