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大澳,香港的邊緣性

香港就是這種地方,每當「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香港就成為逃逸之地

夏菽  4.11.2017

上周和大陸同學去大澳,我用了「尋找香港的邊緣性」為題。

在大澳巴士站長堤紅樹林旁,向大家介紹了當地以前有很許多盬田,至少在宋代,這里的鹽便很著名。但鹽一直為朝廷管制,國家專賣,所以派官來查封,引起當地人反抗。朝廷派海軍鎮壓,之後常設駐軍。其實,香港西部握水路咽喉,又旁近珠江口,所以與大澳跨海對望的屯門,早在唐代已屯兵,這亦是屯門「屯」字的來源。

走進大澳水鄉,迎面有許多棚屋。過去,住棚屋的是水上人,又稱蛋民。他們與當地人不同,蛋民不能買地建屋、考取功名,所以是賤民,最初是住在艇上的。蛋民很混雜,都是陸地上混不下去,亡命海上的罪犯、敗軍、逃兵,或不為世人所接受的異見者 (可以是政治,可以是宗教或族群不同) 。早在東晋,已有書籍指香港附近住著一個半人半魚的族群,是五斗米道首領盧循叛亂失敗後逃難海上的後代。半人半魚生物,大概就是指這些蛋民。

我向同學介紹了香港其它一些古村及古蹟,很多都與宋代有間。蒙古滅宋,大批中原人逃難至到香港。錦田鄧氏便自稱原藉中原,勤王有功,被賜郡馬,後與宋朝公主逃亡至此。這些說法是真是假無從得知,但讀過一篇文章,說福建海岸往內陸山區,有一村落,是宋帝昺海軍的幸存者,他們终元之世不敢表露身份,至明代才認祖歸宗。

史載宋帝昺曾在香港登岸,故有宋皇台古蹟。野史亦載,帝昺曾在九龍城一帶活動。去年高鐵沙中線近宋皇台段掘出古井及居所遺跡,疑為帝昺駐驛之地。宋朝留落香港的遺民應不少,南宋海軍在廣東崖山戰敗前尚有十萬士卒,大概不少成為香港人。香港就是這種地方,每當「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香港就成為逃逸之地:西晋的盧循、唐代的和尚及屯兵、宋帝昺、歷代不侍新朝的遺民及叛亂者、孫中山、清朝遺老、逃避日軍的難民、撤退的國民黨士兵、怕被共產清算的上海資本家土豪劣紳富農右派托派、大躍進文革的逃難者….

宋代後人在錦田安居樂業後,自稱「本地人」,對近兩百年從北面來的移民,則稱之為「客家」。

沿河瀏覽,到海邉折回。遙望河的對岸,海旁有一古廟,我廿多年前來時,見有大陸小船泊岸,出售漁獲,復將從大澳購買的生活品運回船上。今天自由行下還有沒有這光景不知道,大概已沒需要。這正是我想說的「香港邊缘性」。

香港就是這種地方,每當「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香港就成為逃逸之地 夏菽  4.11.2017 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