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討論:在疫症與反修例中,尋找藥師佛

認為佛敎「本質上」是和平的不過是一種「自性」的幻覺…佛敎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

夏菽   24.4.2020

1) 朋友傳來介紹緬甸極右翼僧團冒起的紀錄片。近年,緬甸和斯里蘭卡經常成為宗敎暴力的討論案例。照理說,佛敎講和平、戒殺生,事情不該如此。不過,若換個角度,從佛敎「緣起性空」的角度看,則佛教暴力亦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認為佛敎「本質上」是和平的不過是一種「自性」的幻覺。而且,佛敎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

2) 我求敎朋友,在今次疫情中,有無見過一些帶佛教角度,水平不錯的分析文章?答案是未看到。也許我的要求太高,但我也不是期望會看到揭示真理、難得一見的大作;我不過想看看佛教是如何介入時代,帶領眾生思考走出困局的嘗試。我感到納悶。

3) 於是我看了一篇講述民國時代「藥師經」如何重新流行的文章(蘇美文:<論大陸民國時期藥師佛法門之新詮釋與弘揚>,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63-2015.07, pp.53-90.),「藥師經」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太虛大師重新詮釋了該經。經是古印度佛經,是佛陀應文殊師利菩薩之請,講述藥師佛 (大藥王) 修菩薩行時,對眾生病苦厄難救濟的故事。「藥師經」傳入中土後十分流行,藥師佛管理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與阿彌陀佛並列,不過,阿彌陀佛講述的是死後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故事,而藥師佛則成為民間在現世求神拜佛的對象,除祈求消災、健康外,還包括發財、生育等。

4) 太虛 (1890-1947) 是近代中國佛敎復興的關鍵人物,他稱自己的主張是「人間佛敎」,有人稱之為「人生佛敎」,意思是太虛一改唐宋以來中國佛敎只重死,不重生,只重度亡,不重度生,只重鬼,不重人的偏差。太虛主張入世,僧侶應投入利他濟世的社會事業(他與清末革命黨及其後的社會主義者有過往來)。太虛的年代,正值清末民初、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是民生困苦、人命如蟻的年代。在這種年代,度病消災的藥師信仰在民間廣泛流行,是絕望中的希望。

5) 而太虛用「人間佛敎」的精神了重新詮釋「藥師經」,太虛主張藥師法門不單在舉行誦經、祈福、消災、舉辦法會上,更動員民眾保健養生及加入慈善救濟、社會公益事業。太虛並將實踐結連到維持國家安寧(民國),推進世界和平的藥師願景上。太虛將中華民國國旗上的青天白日,比喻為藥師佛東方琉璃淨土的光芒,鼓勵大家在人間現世建立人人平等淨土。

6) 太虛利用亂世的時機,重新縯釋流行的民間信仰,用他的話說是「有究竟之理,亦須有應機之宜」。其目標仍是醫治眾生無明、導引大乘慈悲成佛之道。佛敎對病有獨特看法,病是果業,所以人應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苦是因為無明引起,無明因為執著以為萬事萬物可以不變引致。「維摩經」對病的詮釋便是最好例子。

7) 居士維摩裝病,待佛陀弟子奉佛陀之命來探他時,乘機開悟這些人。當弟子問維摩患甚麼病時,維摩答:因為世人病,所以他也病。世人痊癒,他就痊癒。聽得弟子糊塗。弟子知維摩不好惹,乃請問他探病時應說甚麼 (以免又被維摩敎訓一餐) 。維摩回答:若你是探一般人,可叫他放下執著;若你探菩薩時,便不可說這話。因為菩薩早置生死於道外,你一說,他便一死了之,高高興興地往生去。那應說甚麼呢?維摩說,你應問他還有甚麼未做完?你一說,菩薩便彈起身,開工去。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待續)…

(8) 佛敎本身是世間現象,其生滅離不開「因緣和合」,所謂「中道」亦不過叫人放下偏見、放下執著,冷靜觀照如實事相,不要因一時妄念,將事情越搞越亂,做人越做越灰。在亂世紛亂中,如何秉持佛法,又可智慧面對問題,就考驗個人修為。譬如在雨傘運動中,有佛敎徒提出「殺一人以救百人」可行,而這亦是佛經說過佛陀前生做過的事,屬「慈悲的暴力」,說者認為可以接受。結果台灣的昭慧法師加以反對。我認為,佔中三子的「公民抗命」,以和平手段違法、不拒捕、在法庭上認罪,反接近佛敎原則。「殺一人以救百人」是救人、也是殺人,也是造孽。在這情況下,殺人者自知犯戒,願受業報。

(9) 抗戰時,民族主義高漲,人民水深火熱,一些僧人投筆從戒,大開殺戒。太虛的做法是,與佛敎對疾病的看法相似,別人侵略你,是因你自己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別人便乘虛而入。所以歸根到底,還是人民是否團結、生活是否富足。要省過修德,切忌悲憤。殺敵有違佛敎原則,但可鼓勵僧人推動社會團結、護民利生事業,尤其照顧戰爭中傷病、顛沛流離的人。至於從軍殺人,需負後果,所以僧團不作鼓勵及宣傳。結果既有人批評太虛是「政治和尚」,也有人揶揄他是「經懺救國」。

(10) 事實上,歷史上的佛敎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尤其是強調慈悲、誓願開度眾生、踐行菩薩道的大乘佛教徒。釋尊時代,隨釋尊出家的大都是貴族,釋尊本身是王子,王族中就有不少人出家。釋尊有向不同邦國統治者說法,接受他們贊助的事跡。釋尊寂滅後,大乘佛敎興起,被譽為大乘創立者的龍樹菩薩 (約公元一、二世紀),便留下《勸誡王頌》、《寶行王正論》等著作,勸勉君主奉行佛法,以正道治國。

(11) 佛敎稱護持佛法,正道治國的君主為「轉輪王」,最完美例子是孔雀王朝強大的君主阿育王 (約公元前二、三世紀)。但據古正美研究,相傳阿育王護持佛敎,但實際上護持佛敎的是貴霜王朝的丘就卻 (約公元一世紀)。丘就卻是印度首位以佛敎治國的國王,他進行第四次佛典集結,讓大乘佛敎得以在敎內取得重要地位。古正美認為,佛教之所以容易打入各國領導層,她尤以中國漢朝及以降的各朝為例,是因為大乘佛敎自有一套治國的意識形態。參看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灣:商周出版社,2003) 。

(12) 柄谷行人在《帝國的結構》有另一個說法,他說舉凡古代的大帝國 (如羅馬帝國、大漢帝國、阿拉伯帝國等),都有比較普世的宗敎及完善的法典來成就其統治,因為大型帝國統治眾多民族,必須有相對平等的法律,及不同民族皆可入敎並得到救贖的宗敎,才能建立穩定的共同體。所以佛敎、基督敎、伊斯蘭敎在帝國支持下,一步步取代以部落血緣或地方神為主的原始信仰。參看柄谷行人:《帝國的結構》(台灣:心靈工坊文化,2015) 。

(13) 但佛法不是統治者的工具,佛法有其獨特內容,譬如眾生平等,它要求統治者成為「轉輪王」,奉行正道,善待人民。故歷史上,亦出現不少被壓迫者以彌勒佛降世之名,反抗他們心中不義的政權。佛敎與政治的關係,也許如龍樹菩薩「八不中道」所說:不一亦不異。

認為佛敎「本質上」是和平的不過是一種「自性」的幻覺…佛敎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 夏菽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