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新冠肺炎反思(二) 東亞成功因素,「舉國體制」或「公民社會」?

台灣一直被認為在歷次救災中表現出色,原因不是因為有像大陸一樣的強大政府,而是有一個活躍的「公民社會」

夏菽    18.4.2021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認為,東亞治理新冠肺炎的效率比歐美成功,這裡東亞指大陸、台灣、南韓、日本及香港。理由有二,一是東亞有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祟尚集體紀律,貶抑個人主義;二是儒家文化相信政府,所以政府措施能有效執行。作者說,在南韓及台灣,政府封城封關前,商店早已自行關舖。第二個理由是東亞政府採用了先進的「數位化」工具監控人民,能「有效」追蹤病人。

大陸異見學者曾金燕在評論韓炳哲時認為,將幾個地方籠統地稱為東亞,再配上儒家文化標纖,會混淆了各地的獨特經驗。像大陸(以武漢為例),其治理疫症的手法與港台完全不同,也扯不上儒家文化。作者說與其說武漢居民相信政府,不如說在政權嚴密審查機制下不得不配合。「數位化」監控,又進一步削弱了基層的自主組織與動員,跟台灣及香港顯著不同。在港台,「民間」或「公民社會」在治理疫情上發揮了重要角色。

台灣一直被認為在歷次救災中表現出色,原因不是因為有像大陸一樣的強大政府,而是有一個活躍的「公民社會」。台灣學者林宗弘認為,台灣明白單靠政府之力未能做好防疫工作,故積極調動民間力量,發揮互助精神。作者認為,台灣的優勢是擁有民主政治及言論自由,這有助民間自發動員,而且專業團體的意見受到尊重,無需跟隨政府統一口徑,故能夠監察政府施政,這是大陸所缺的。

中國學者徐先智引用阿甘本的觀點,列舉在武漢發生的情況,說明中國政府正以「例外狀況」擴展權力。作者批評中國國內的一些評論,動輒以「中國人民」之名,批評像阿甘本這樣令中國政府不悅的觀點。作者認為「例外狀況」與「人民名義」正一上一下地收縮中國民間的聲音。作者亦質疑齊澤克等歐洲左翼,為何在批判西方對中國疫情帶有「種族主義妄想」時(一些西方政客堅持新冠病毒來自不可信的中國或中國人時),為何不同時批評中國政府對人民的監控?

中國學者周雪光的看法是,中國防疫救災特色是「舉國體制」,就是舉全國之力,透過嚴密官僚組織,由上而下動員,故能量大,成效快。但近年中國的官僚制度變得越來越剛性,規章越來越多,官員謹小慎微,事事上報,失卻主動,直至有上級批文,才風風火火進行,這時又不惜代價,去完成政治任務。像民間自發捐贈許多物資,政府指定交由紅十字會處理,紅十字會人手不足,物資便一直積在那裡。政府包辦一切,社會自我組織能力萎縮。2008年汶川地震,全國各地民間組織積極投入震災,但今次,只看到街道組織及鄰里互助。

一位逸名,似是國內年青學人,探討了今次疫症中公民社會的「缺席」。作者說,今次救災出鏡最多都是些臨時性私人組織,如校友會、同鄉會、粉絲後援會,其餘是一些鬆散的網絡呼籲、地方團體,互相缺乏制度性聯繫。中國有幾萬個註冊慈善團體,卻不見蹤影。就是說,中國沒有成型的公民社會,大災時只靠個人善心、人際網絡來作用。作者說,在中國,非政府組織一直在自我調整,自我限制,將自己局限在為政府提供服務,查漏補缺的位置上,就遑論監察政府了。因此,今次呈現不單止是疫症危機,更是一次社會危機。

如果韓炳哲是對的話,東亞在治理新冠肺炎的效率上是相對成功;又如果大陸「成功」是因為有強大國家力量的「舉國體制」;又如果台灣「成功」是因為有成熟活躍的「公民社會」;那兩者俱無的香港,「成功」在那裡?

台灣一直被認為在歷次救災中表現出色,原因不是因為有像大陸一樣的強大政府,而是有一個活躍的「公民社會」 夏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