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班房中的兩制
- by Admin
研究者常說, 近年香港的集體身份正日漸成型, 但與此同時, 很少人察覺到, 香港的新移民也建構著自己的身份…
夏菽 28.5.2021
近日教再培訓班, 發覺班房明顯分成兩個區。前排是本地學員, 人數較多, 年紀較大, 工作經驗豐富, 討論熱烈, 十分易教。
中間部份很靜。
後排部份則非常不專心, 望手機, 交頭接耳, 打嗑睡。
測驗時, 後排開始竊竊私語, 互相通水。我便說, 若對題目不明可問我, 勿私下討論。
一問之下, 才發現後排是新移民區, 部份不太懂廣東話, 有些理解不到問卷題目, 正不知所措。
他/她們帶著鄉音說:老師講得太快了, 聽不懂。
測驗近尾聲時, 發現有後排同學想用手機拍攝試卷, 我制止, 解釋不可拍照及公開。
下課時, 一位後排同學走近, 說想攞一本試題走, 我解釋不可以。另一位後排同學則不斷問, 不合格怎辦?有無補考?
我開始想:是否真有本地及新移民同學之別?還不過是人們的人為劃界?
新移民同學很無纪律, 但互相關心, 本地同學則很個人。新移民同學為何要拍下試題, 試已經考完。我猜想是給其他同鄉看, 因覺得試題「超困難」, 想幫幫其他新移民朋友。
對本地同學來說, 根本沒這需要。導師幫同學温書時, 只差沒講出答案而矣, 測驗毫無難度, 沒有需要這樣做。他/她們三爬兩撥便把試題做完, 一哄而散。用他/她們的話說:考完就忘掉。答得輕鬆自在。
我想, 以後測驗前要叮囑同學不可以再影相。但他/她們這樣做源自他們面對的困難:聽不懂, 追不上, 又不明白後果。我們能開些新移民支援服務嗎?
我和同事談起此事, 同事說情況並不罕見, 譬如大學裡面, 只要大陸同學達到一定數量, 便自成一國, 更難融入本地文化, 跟以前的新來港人士心態不同。之前, 差不多每間培訓中心都辦新來港的支援, 讓同學融入本地文化, 但現在再培訓局撥款給兩個指定機構專責去做, 反應都很差, 沒甚麼人參加。同事認為, 關鍵在心態, 今時今日, 當新來港人士來到香港時,他/她們是否會像過往一樣, 肯定香港的特有文化, 雖面對困難還是努力融入其中?還是堅守內地思維, 認為此地本屬中國, 香港文化應該適應中國文化?
如果同事所言屬實, 我們將面對很大難題, 班房內將形成一國兩制, 誤會與磨擦便很容易出現。但最可怕是那種互相定形。
於是想起一次模拟面試測驗, 一位新移民同學對自己的背景、工作經驗甚麽也不說。我問她, 她支吾以對, 言語不詳。再問下去,她才說在大陸時做公務員, 猶疑了一陣, 再尷尬地答:是公安。為何尷尬呢, 我問。她說香港人會帶著有色眼鏡, 不會請我…
研究者常說, 近年香港的集體身份正日漸成型, 但與此同時, 很少人察覺到, 香港的新移民也建構著自己的身份…
香港從來是一個多元社會, 大部人 (若不是全部) 亦曾以此為傲, 此點是否已一去不返?這交由學者去研究。但至少在班房中, 情況未至那麼壞, 我們仍有很大的主導權。正如同事所言, 過去我們也有舉辦協助新移民同學的支援服務 (現在只剩下普通話班), 我們之前也有很活躍的新移民婦女小組 (在疫症及中心轉型下停頓了), 我們有沒有條件再創空間呢?
「社會的結」, 有時複雜得不知怎樣說, 但「在地的結」, 我們總有㢠旋的空間吧?
研究者常說, 近年香港的集體身份正日漸成型, 但與此同時, 很少人察覺到, 香港的新移民也建構著自己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