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反思:重新理解長征 (二)
- by Admin
毛割據井岡山時,中共高層形容他陷於困境的部隊 (紅四軍) 有如乞丐和土匪
夏菽 30.8.2021
毛向中共中央報告,強調農村無產階級的強大革命性時,曾提到底層份子常參加紅槍會、哥老會等秘密組織,是股可資利用的革命力量。但中央的回覆是:共產黨不是國民黨,不需要這些力量。但隨著北伐及農民運動發展,大量農村無產階級加入革命隊伍 (與此同時,大量代表地主階級的力量亦加入國民黨)。到毛割據井岡山時,中共高層形容他陷於困境的部隊 (紅四軍) 有如乞丐和土匪。
另一個著名例子是賀龍,他的紅二軍同樣被黨領導人陳獨秀批評為土匪。賀龍為人津津樂道是兩度單槍匹馬闖入「神兵窩」(惡名昭著的農民武裝組織) 成功策反他們加入紅軍 (就像毛在井岡山策反袁文才、王佐一樣)。有說紅二軍長征時,沿途綁架大地主、土豪劣紳,脅迫他們隨紅軍一起走,直至家人付贖款才放人。這都有違共產主義崇高的精神。
但中共陷於兩難,原先寄望城市工人起義的夢想已給蔣介石粉碎,中共只能在農村進行抵抗,建立軍事力量,急需農民加入,而亦只有擴大分田分地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尤其是貧農及無產者)。中共欠缺資源及彈藥,充公地主財產也是紅軍的重要收入來源。
即使後來建立起解放區 (蘇區),仍無法解決問題。革命需要不斷有人加入,需要更多的土地,但區內土豪劣紳及公田已經分完,紅軍不得不向外擴張 (向國民黨統治下的白區擴張),取得更多土地分給貧農。在缺乏紀律下,過程難免觸及白區中農及富農的利益,結果形成紅區與白區的對立。革命運動原本是要爭取更多人加入 (包括中農及小農),現變成壁壘分明 (階級問題又轉化成族群問題,大家為保家衛族而戰)。
在第五次圍剿時,蔣介石充份利用蘇區的弱點,用逐步圍堵的方法,構築碉堡將蘇區團團圍困,而不急於一時的效果。蔣的政策是「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結果中央蘇區陷入孤立,物資糧食嚴重不足。黃道炫 [5] 形容第五次圍堵前蘇區已五勞七傷。為增加兵源及物資,共黨幹部展開近乎強迫的徵召,農民抗拒日益加大的稅收及勞動,之前充公土地的政策令中農及小農對革命失去信心,而「肅反」擴大化,又令中共失去大量紅軍幹部及戰鬥員,士兵及農民逃亡日增,使中共進行更多疑神疑鬼的「捉鬼」工作,權力鬥爭越發嚴重。這時,在之前幾次反圍剿發揮作用的毛澤束,亦被剝奪了所有兵權。
長征是名乎其實的「逃亡」,未逃出湖南前 (即出發一個月後) ,紅軍已折損過半,岌岌可危 (出發時八萬多人,在湘江戰役後只剩下三萬人)。進入貴州後,毛在遵義會議提出改變前進方向,得到諸將認同,重回領導層。中共官方史學一向將長征初段的失敗歸咎王明、李德等「國際派」領導人,批評他們左傾、獨裁、不知軍事,而將挽救這次危機的功勞歸功遵義會議的毛澤東。
不過劉統認為,強弱懸殊,蔣介石又部署得宜,即使毛能更早取回兵權,指揮作戰,紅軍亦同樣返魂乏術。有趣是,劉指湘江戰役後,紅軍四個主力師仍然完整,因此懷疑減員是因新兵及輔助人員的潰散而非戰歿。若結合黃道炫對突圍前蘇區的描述,大批新兵並非認同共產主義,而是在不情願下或只想分地而加入,結果在國軍猛烈炮火追擊下,離開家鄉,軍心自然不穩。當時紅軍的開拔非常倉猝,戰士都不知目標是那裡。況且蔣的「七分政治」,包括既往不咎及援助農民。
毛確實有帶領紅軍衝出重圍之功,但不是他個人功勞。現在更有一個流行看法,以紅軍疲弱之師,如何衝出百萭國軍圍剿,最後能在陝西落地生根?原因在蔣的主要意圖不在立即殲滅殘餘紅軍,而在收復地方軍閥地盤為最 (如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這些西南省份,地方軍閥雖已口頭上歸順中央,卻擁兵自重,與蔣貌合神離)。因此長征的整個過程,就是紅軍被幾拾萬蔣介石的中央軍從後追擊,前面則要突破不同國民黨地方軍隊的攔截。紅軍突破一重又一重防線,迂迥曲折在罅隙逃逸 (以避免真正的戰鬥)。
有許多資料顯示,擁兵割據的軍閥部隊,無意與紅軍真正交火,只要紅軍是過境而不是來搶地盤,他們稍為開火便網開一面 (好向蔣交差),就讓紅軍突圍而去。軍閥最怕的是中央軍乘虛而入 (來搶地盤,來了不走),所以甚至與紅軍約法三章,讓後者盡快離去。然後關下大門,不讓中央軍入境。
在這情況下,紅軍看似戰無不勝,地方軍不堪一擊。但1935年,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南下欲攻佔成都,便在百丈關被四川軍閥劉湘打得大敗。1936年紅軍組成西路軍遠征甘肅及寧夏,想開拓新的根據地,亦被軍閥馬步芳打得全軍覆歿。長征時軍閥看似不堪一擊,實際上是「打假」,保存實力。故有人以此解釋「西安事變」,1936年東北軍張學良及西北軍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張、楊的動機抗日是其次,主因是蔣介石想故技重施,以圍剿延安紅色根據地為由,將中央軍開入張、楊的地盤。
紅四方面軍是首先進入四川的紅軍,面對複雜的民族關係。田利軍說,1935年紅四方面軍進入川西北時,將當地少數民族的土司的土地充公,分給窮人。但土司往往兼任政教角色,為當地民族所信任,結果大部份地方勢力都聯合起來 (包括一般民眾) 對抗紅軍。紅軍失去給養,進退失據。一年後,紅四方面軍進入更偏遠的康北地區,一改之前激進政策,改為拉攏及中立一些比較進步的土司,從而關係得到改善。[6][7]
中共在長征中損失慘重,突圍之後,在陝西站穩陣腳,藉著抗日時機,捲土重來,終擊敗國民黨。由1921年創黨至1936長征結束,是中共始創時的混亂期,直到1936年落戶延安,許多政策都加以調整,如較溫和土地政策、民族政策 (少數民族)、民族主義綱領 (國族)、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當中不少都是從1927年下鄉革命到1936年長征期間所汲取到的教訓。
5. 黃道炫:《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6. 田利軍:<1930年代中期川西北及康北紅色政權研究>,《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三十八卷,第四期,2011。
7. 田利軍:<1930年代中期紅四方面軍對川西北及康北土司政策及其演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四十卷,第三期,2013。
毛割據井岡山時,中共高層形容他陷於困境的部隊 (紅四軍) 有如乞丐和土匪 夏菽 30.8.2021 毛向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