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中港行動者對談」後記
- by Admin
<端傳媒>近期有篇「中港行動者對談」,看畢〈中港行動者對談〉, 有些感想:
夏菽 19.10.2021
1.詹明信在論後現代主義時說, 由於缺乏歷史意識, 便容易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現象裡, 醉倒在感官的極度快感與失望中。
文中, 對談者無論在論及大陸或香港時, 都缺乏較闊的歷史視野, 而停留在像遭遇無法預料的突襲後所產生的憤怒與失望情緒裡(像又不知突襲從何而來)。
2.對談中不断重複的談話是:打壓後社運沒有留下甚麼、沒有留下經驗…新生代難以為继…唯一擁有的是關於這時代恐懼的記忆…
這是否統治者希望得到的結果我不知道, 但兩位都陷入這種迷糊的意識中,並不断生產這種論述。
3.在「甚麼都沒有剩下」的前提下, 對談者開始評價職工盟過去的不足, 尤其驚訝其輕易解散, 缺乏抵抗意志。
這種評論過於輕率, 忽視職工盟中人仍力挽狂瀾化整為零的努力。「甚麼都沒有剩下」只是「局外人」的看法。
4.當對談者指民間社会在高壓下瓦解時, 集中強調政權的橫蠻及恐嚇, 而沒有論及政權如何千方百計重奪其合法性的「努力」。
即使在大陸, 在政府加強對民間社會控制的同時, 政權亦在社會中取得了不少支持。這才是社會運動困難之處, 歷史上, 只知鎮壓的政權活不了多久。
5.當論及香港「傳统泛民黨派」落後於形勢, 無法回應政權打壓時, 對談者忽略了香港社運近年的變化, 民主黨派在本土派崛起中早已喪失了運動的主導權(他們是本土派主要攻擊對象)。
同時也不能忽略, 不少市民並不希望社會陷入長期混亂及撕裂中, 當中包括不少溫和泛民的支持者。我覺得, 「傳统泛民黨派」找不到拼死一搏的理由。
6.兩位對談者反映部份活躍份子的觀點, 但過去的幾場運動有如七色板, 或者因轉得太快, 或者急於匆匆下結論, 才會覺得只有一種顏色, 或只有兩種聲音: 建制和民間。
我這裡不是要評價某一種派別的立場, 而是提出, 欲知後事如何(譬如說自此之後甚麼也沒有…), 也需有更寬的視野。
<端傳媒>近期有篇「中港行動者對談」,看畢〈中港行動者對談〉, 有些感想: 夏菽 19.10.2021 …